
港交所做媒 內地期市欲圓國際夢
來源:中國證券報·中證網 時間:2014-05-05 瀏覽:3488次
如果擁有了廣闊的內地市場,靈活的制度可能產出更大的效益。在4月24日于香港舉辦的倫敦金屬交易所(LME)亞洲年會上,香港交易所集團行政總裁李小加表示,如果未來LME的產品和內地各大交易所的產品可以在對方市場互掛,將有助于內地市場的國際化。
上海期貨交易所理事長楊邁軍指出,內地期貨市場目前僅限于內地機構和公民參與,這和已經充分國際化的實體經濟需求不相適應。業內人士表示,港交所則樂于“做媒”——欲把封閉的內地期貨市場與國際市場聯接起來。
亞洲漸成商品交易重心
在上述場合,LME行政總裁莊敬賢(Garry Jones)首次披露了年度LME亞洲交易占比,2013年LME的業務增長60%至65%,其中亞洲交易已經占LME電子盤日均交易量的10%-25%。隨著中國在大宗商品市場上迅速崛起,商品交易的重心不斷東移。
基于中國在商品市場的份額,港交所在2012年底以22億美元的對價收購LME,冀望通過其在全球金屬交易領域的平臺優勢,大力拓展亞洲商品業務。
莊敬賢表示,今年9月份會推出LME結算所,目前在等最后的批準。香港和倫敦是主要的離岸人民幣中心,不止是金屬的交易所,港交所連接亞洲和全球的業務,剛剛推出的滬港通也促進跟中國合作,增加兩方的效益,通過發展香港的商品市場來服務亞洲。
渣打全球金屬主管董事總經理Jeremy East表示,過去亞洲商品定價一直取決于紐約及倫敦市場,隨著亞洲交易量增加,亞洲地區開始自行為商品定價,全球金屬交易重心開始向東移。隨著亞洲區的流動性增加,投資者亦較傾向于亞洲時區內進行交易,可以見到不少金融機構亦就此作出配合。
倫敦蘇克敦金融亞洲業務發展部總監Jermey Goldwyn指出,亞洲在現貨商品市場的交易比重正在不斷上升,大中華地區交易所在LME所占的交易比重也在增長,亞洲未來對全球商品衍生品市場的價格影響力也將越發重要。
內地交易所欲圓國際夢
對于內地期貨市場來說,國際化是當前實體經濟發展的迫切需求。在24日舉辦的LME亞洲年會上,鄭商所、大商所、上期所三家商品期貨交易所高管均表示,內地期貨市場具有強烈國際化需求,未來將在這一方面著重發力。
上海期貨交易所理事長楊邁軍說,內地期貨市場目前仍僅限于內地機構和公民參與,這與中國實體經濟已經充分國際化的現實不相適應,上期所將把上海國際能源交易中心作為國際化的重要平臺,未來將通過原油期貨等產品吸引全球投資者。
“努力探索與國際市場接軌,與大宗商品市場流通相適應的交易規則。”大商所理事長劉興強表示,大商所希望今年在商品期權和大宗商品指數期貨合約上有所突破。鄭商所副總經理巫克力提出,鄭商所未來要做好四項轉變和兩項對接,強調鄭商所要轉變為開放式的交易平臺,業務要和國際市場資源相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