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期貨已成中國經濟“升級版”戰略配置
來源:上海證券報 時間:2014-07-11 瀏覽:3427次
中國經濟能否順利“升級”,關鍵就看資金貨幣價格市場化能否平穩推進。可是,就像一臺馬力突然大幅增加的汽車,卻沒有增強剎車制動性能一樣,如果沒有完備的金融期貨工具提供必要的風險對沖,資金價格市場化很可能會誘發經濟大起大落。因此,發展金融期貨不再是可有可無的備選項。
回顧35年來我國經濟改革開放的進程,最大邏輯就是逐漸放開各種生產要素的價格,通過市場交易形成價格,通過價格引導資源配置,這構成了中國經濟發展的主線。今天,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就是要讓中國經濟平穩過渡到質量與速度并重的新階段,使經濟能保持一定的彈性,減小波動幅度。而未來幾年中國經濟能否順利“升級”,關鍵就看資金貨幣價格市場化能否平穩推進。可是,就像一臺馬力突然大幅增加的汽車,卻沒有增強剎車制動性能一樣,如果沒有完備的金融期貨工具提供必要的風險對沖,資金價格市場化很可能會誘發經濟大起大落。因此,從全局視角出發,發展金融期貨不再是可有可無的備選項,而已成為助力持續增長,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的戰略性要求。
中國經濟“升級版”的核心,是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沒有資金價格的市場化,經濟“升級版”必然是鏡花水月。在利率被管制的情況下,利率無法發揮出作為資金價格的指引功能,不能合理引導資金流向具有經濟效率的部門,信貸逆向選擇嚴重,缺乏抵質押品的中小企業、創業型科技企業、現代服務業難以獲得有效的資金支持。此外,影子銀行體系無序生長,脫離監管,民間借貸盛行,宏觀金融風險加劇。在更寬的視野下,匯率市場化和人民幣國際化是實現資金市場定價的基礎。沒有匯率市場化和人民幣國際化,基礎貨幣被動投放、貨幣政策獨立性下降、資產價格泡沫等扭曲現象均很難改善。
因此,資金價格市場化,路徑就是推進利率、匯率市場化,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最終目標則是要實現在開放環境下的資金全球高效配置。顯然,要達成這個目標,離不開金融期貨市場的支持。
首先,發展金融期貨市場有利于平穩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金融期貨中的利率期貨為微觀層面經濟金融主體提供了應對利率波動的風險管理工具,減少了利率市場化的阻力。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推進,意味著利率波動的幅度以及不確定性都將增加,在金融參與者所面臨的利率風險顯著提高的情況下,如果缺乏應對利率波動的風險管理工具,改革阻力會很大,利率市場化很難順利推進。
利率期貨在為金融機構提供風險管理工具的同時,還將有助于市場發現真實利率水平,提高利率市場化的效率。利率期貨具有大規模、標準化交易特點,市場信息交換充分,對影響利率走勢的因素反應迅速,能夠作為利率變化的重要預期指標。同時,利率期貨還將大大活躍信貸、債券等各類資金市場的交易活動,從而有助于通過全方位的交易發現經濟中的真實利率水平,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實現利率市場化的根本目標。
其次,人民幣國際化離不開金融期貨市場。人民幣國際化的不斷推進,使得資本項目下人民幣的進出規模逐步增大,受預期因素影響較大的短期資本項下的流動也會逐步放開,這必然要求匯率機制在調節人民幣資本進出,保持國際收支平衡的過程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因此,與人民幣國際化相協調,人民幣匯率浮動區間將會逐步擴大,匯率彈性將進一步增強,金融市場的匯率風險會顯著提高。
外匯期貨能向各類外匯市場參與者提供有效的風險管理工具,幫助全球范圍內的人民幣資產持有者規避匯率波動帶來的風險,有助于穩定人民幣持有信心。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后,金融衍生品交易由場外向場內轉移的趨勢非常明顯,更凸現了外匯期貨的重要性。所以,盡管目前已有了一些外匯遠期以及人民幣期權交易品種,但外匯期貨的作用不可替代,外匯期貨具有場內交易和連續交易特點,具有標準化合約,風險管理覆蓋的主體更廣泛,預期引導功能更強。
同樣,人民幣國際化也離不開利率期貨、權益類期貨等其他金融期貨品種的活躍運行。根據國際支付系統(SWIFT)的數據,今年4月人民幣成為全球第七大支付貨幣,在所有轉賬支付中占比1.4%,若按今年前5個月的數據測算,則人民幣結算在我國貨物貿易中的比重已接近17%,人民幣結算功能取得了重大進展。但從長期看,只有打通人民幣回流渠道,使全球人民幣能通過境內債券、股市等金融市場融入中國經濟大循環,合理分享經濟發展成果,才能真正吸引境外投資者長期持有人民幣,進而促進人民幣從計價、結算貨幣向儲備貨幣的轉化。據統計,2013年末,美國各類債券余額為39.9萬億美元,約為其國內生產總值的2.5倍,而我國的各類債券余額僅為26萬億人民幣,不到國內生產總值的50%。可見,國債期貨、權益類期貨等金融期貨品種能極大拓展境內債券、股票現貨市場的廣度和深度,在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有很大的發展潛力。
再者,金融期貨市場建設有助于化解資金價格市場化帶來的新風險。利率匯率市場化、人民幣國際化加大了利率、匯率的波動性,我國金融領域的系統性風險可能會有所提高。傳統觀點認為,金融期貨是把風險從耐受力較低者轉移到耐受力較高者,主要體現為風險的轉移,但不會消除風險。然而,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教訓表明,“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在系統性風險的觸發機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合理運用金融期貨管理風險將會顯著降低系統性風險爆發的概率。
(作者系北京金融衍生品研究院研究負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