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警惕過度收儲造成的市場扭曲
來源:鑫鼎盛期貨莆田營業部轉自期貨日報 時間:2014-04-30 瀏覽:3469次
近期,國內玉米市場出現了糧源從銷區向產區“倒流”的現象,這也造成了河北、山東等地玉米價格的異常波動。導致這種現象的主因是政府主導下的東北三省、一區(內蒙古)的過度收儲。
過度收儲主要表現為,受委托收儲的企業在利益驅使下,不僅把農民售不完的糧油全部收儲入庫,還把大量正常流通中的糧油也收儲入庫,個別地區甚至出現了收儲量大于當地年產量的現象。
實際上,“倒流”現象在小麥、白糖、棉花、大豆、油脂等農產品(000061,股吧)市場也普遍存在。在近幾年的國內糧油市場上,“稻強米弱”、“麥強面弱”、“豆強油弱”、“棉強紗弱”等價格異常現象成了“家常便飯”。過度收儲阻礙了許多糧油商品的市場信息傳導,并造成部分糧油商品庫存高企、市場流通貨源不足。更為重要的是,市場機制的嚴重扭曲,使得國外同類糧油商品獲得顯著的價格優勢,大量涌入我國市場。
去年,我國大豆進口量再創歷史新高,棉花、大米、植物油脂等進口量也大幅增長。而與此同時,我國棉花、稻谷、玉米、植物油脂的收儲庫存達到了歷史峰值,其中棉花庫存已相當于國內一年多的產量。這不僅使政府承擔了巨額的倉儲、利息等成本,也阻礙了商品的自由流通,使市場無法發揮自身的調節作用。
政府主導的農產品收儲是為了穩定市場價格,解決農民“賣糧難”問題,提高農民的種糧積極性,最終達到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的目的。但是收儲政策執行過程中的尺度把握十分重要,如果收儲過度,就會導致“政策市”,影響到市場機制的正常發揮,這須引起市場和政府的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