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油價持續暴跌已引起全球性多方面擔憂
來源:鑫鼎盛期貨莆田營業部轉自東方財富網 時間:2015-08-27 瀏覽:4581次
外媒周三(8月26日)報道,石油業作為很多產油國的經濟命脈,似乎如遭受詛咒般面臨著持續下跌的命運。這已經對全球各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民生等多個方面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國際油價一年前還為103美元/桶,但截至本周一,油價已跌至約42美元/桶,較上周五下降了將近6%。
油價暴跌已經和伊斯蘭國(IS)叛亂及紛擾的宗派政治一起為伊拉克帶來了日益增多的威脅,成為引發社會不穩定的新源頭,民眾因為政府沒能提供可靠電力,沒有解釋所有石油收入的用途而進行各類游行抗議。
俄羅斯作為主要的原油出口國,油價的持續暴跌導致盧布大幅貶值,嚴重沖擊了俄羅斯的經濟健康,同時進口商品相對更貴也影響了國民的日常生活。
由于尼日利亞和委內瑞拉的財政收入幾乎完全依賴原油出口,油價持續暴跌已經不斷加劇這兩國的動亂及經濟不穩定形勢。而厄瓜多爾更是宣布已處于虧本產油的境地,每周都有大量對政府經濟政策不滿的示威者涌上街頭。
甚至世界最大原油出口國沙特都深受油價暴跌的困擾,為了應對低迷的油價,政府每個月不得不耗費將近10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來維持國家運轉,并出現了自2007年以來首次的金融市場借款行為。而波斯灣地區其他依靠石油出口的阿拉伯國家20年來也首次出現財政赤字,例如科威特、阿曼及巴林。
今年以來的油價跌勢已經持續數月,雖然部分分析師以及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主要成員國依然相信油價不會長期保持較低水平,但近期中國經濟放緩引起的全球恐慌情緒卻著實令人擔憂。
OPEC前秘書長、厄瓜多爾前能源部長Rene G. Ortiz表示:“對于某些國家來說,油價持續下跌帶來的痛苦是難以忍受的。”由于油價暴跌,全球主要原油出口國的銷售額總共減少了約1萬億美元。
市場信息提供商IHS副總裁Daniel Yergin稱:“中國經濟放緩的影響已波及到全世界。”
雖然油價下跌最直接傷害的是產油商,但這也會拖累到全球經濟的復蘇進程,股市近期的劇烈波動已經體現了這種擔憂。
政治分析人士指出,油價暴跌還成為了導致敘利亞內戰及其他全球緊張局勢的間接因素。俄羅斯、伊朗及沙特等國的國際影響力將逐漸下降。
當然低油價也有正面意義,例如刺激了消費國的經濟發展。但帶來的不好影響明顯更大。
不過由于OPEC和美國頁巖油產商互不相讓,競相推高產量,全球原油市場供應過剩的問題暫時難以解決,油價或進一步下跌。
沙特國有阿美(Saudi Aramco)石油公司前執行副總裁Al-Husseini表示:“海灣國家不希望扮演油價監管者的角色,因為對于他們來說,這個市場過大,過于政治化,難以管理。即使海灣產油國在去年底開始減少產量,來自美國、加拿大、深海及其他海灣的新石油供應會繼續侵蝕石油市場,油價終將跌至現在的水平。”
如果伊朗制裁正式解除,全球供應過剩情況會進一步加劇,伊朗可能會在12個月內里將日均產量增加100萬桶。現在全球市場的日產量約為9400萬桶。
伊朗石油部長Zangeneh曾表示:“我們將不惜代價增加原油產量,我們別無選擇。”
近年來原油市場的最大變化在于美國頁巖油技術革新后帶來的產量激增,致使全球日均產量增加了約400多萬桶。
而作為OPEC最重要的成員國,沙特也拒絕了其他成員國的減產要求。導致幾乎所有成員國加大產量,加重了供應過剩的情況。
曾在奧巴馬總統第一任期內任國務院國際能源事務特使兼協調員David L. Goldwyn稱:依賴原油收入的國家一旦出現財政赤字,就會被迫大幅減少支出,或危險地增加借貸,甚至同時采取兩種措施。那些沒有大量外匯儲備的國家最危險,包括尼日利亞、安哥拉、阿爾及利亞、委內瑞拉和伊拉克。而那些需要持續投資才能保證其政府政治合法性的國家也令人擔憂,包括巴西、俄羅斯,甚至伊朗。
哈佛肯尼迪學院能源地緣政治項目主任Meghan L. OSullivan近期表示,擔心油價持續暴跌將對伊拉克的穩定造成威脅。她補充道:“不僅抗擊伊斯蘭國極端組織需要大量資金,伊拉克還有很多為讓不同群體持續支持政府而達成的政治交易,這也同樣需要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