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貨研究
油價再大跌將出大事 結合其他因素或引全球衰退
來源:鑫鼎盛期貨莆田營業部轉自東方財富網 時間:2015-09-02 瀏覽:3519次
如果原油價格再遭遇一次戲劇性下滑——我相信可能性極大——誰會是贏家,誰又會是輸家呢?
油價下跌,原油進口國當然會成為贏家。其中就包括美國,這個國家雖然國內產量突飛猛進,但是進口原油依然占據著消耗量的半壁江山。此外,還有歐洲和亞洲的那些凈進口國,也都將得到好處。印度和埃及都為國內提供能源補貼,當然也是受益者。只不過,后面這些國家所獲得的好處可能會有一點縮水,因為原油是以美元定價的,而他們各自的貨幣對美元的匯率都呈現疲軟態勢。
美國消費者現在等于已經發了一筆橫財,汽油全國平均售價已經從2014年6月的每加侖3.77美元降到了2.47美元。毫無疑問,伴隨夏季駕車季節在勞工節之后結束,價格還將進一步下跌。
大多數預言家都相信,消費者會花掉這筆橫財,這樣就會推動經濟增長。可是迄今為止,人們從較低的油價中省出的錢,幾乎都用來重新構筑家庭資產和削減債務了。在比較艱難的時期,消費者往往更傾向于增加儲蓄。在復蘇以來的六年當中,他們也一直延續著這樣的行事風格,而不巧的是,這段時間以來,真實工資和家庭收入中值都止步不前。
更要命的是,油價進一步下跌還會帶來意想不到的消極結果。伴隨油價下跌的因素進入整個經濟系統,通貨緊縮就離我們不遠了。事實是,全球最大的三十四個經濟體,有十個都已經發生了消費者價格同比下滑的問題。真正的風險就是,通貨緊縮會接踵而至,讓消費者愈加相信價格會進一步下跌,進入持幣觀望狀態。
如果真的到了那一步,過剩的產能和庫存就將進一步積累,迫使價格進一步下跌。當消費者的猜測被證實,他們就會進一步推后消費,由此開始一個惡性循環。最終結果就是,經濟增長極端疲軟,甚至沒有任何增長可言,就像日本近二十年來所經歷的那樣。
毫無疑問,那些石油生產商和石油服務商會成為直接的受害者,而其中杠桿化更厲害的,受到的損害也就更嚴重。美國的頁巖油行業已經受到了沖擊,但是依然拒絕退場。這份強硬背后的原因之一是在于鉆井成本已經降低,而油價還依然高于他們的邊際成本當然也是更重要因素,于是他們便有理由增加產出,以彌補營收減少的缺口。
美聯儲已經表示,他們要等到勞動力市場和通貨膨脹數據更加合胃口時再加息,但是現在許多人都相信,他們會在2015年年底前采取行動。在我看來,聯儲加息最早也要等到明年年初。不過,如果他們真的在今年加息了,就可能會讓商品價格進一步暴跌,讓愈加低迷,而通貨緊縮的魔鬼就將顯露身形,到那時,他們就該后悔了。
全球危機的六大現象可怕的是各國央媽束手無策
六年來,世界的運行基于一個信念和期待,那就是央行能夠修正一手造成了2008年金融危機的問題。
然而,支撐這一論點的所有論據,都無視常識。小學五年級學生都知道,你不可能通過發行更多債務來解決債務問題。如果下圖反映的是2008年以前的問題,事實上,到今天為止情況沒有出現絲毫好轉。畢竟,美國的債務體系剛剛又新增了10萬億美元。

同樣,任何有腦子的人都會告訴你,全球金融系統正在被一群沒有實戰經驗的學者們操控,他們中沒有一個人曾創辦過企業,或創造出哪怕一個可“挽救”經濟的工作崗位。確實,美聯儲主席中,幾乎沒人曾經掌管過。
然而,為保持央行全能形象的錯覺,我們投入了相當多資金,媒體、銀行和政客們也都樂意為其背書。這樣的結果就是,數千萬億資金正處于極度危險之中。人們不難看到,位于經濟體頂端的幾乎所有人,他們的財富和權利都來自這個虛構的體系。
所以,毫不奇怪,沒人會承認這一事實:美聯儲和其他國家央行不僅完全不知道應該如何解決這一問題,事實上他們根本就沒有動力想要去解決這一問題。
因此,如下才是危機的真實面貌:
1)金融體系的真正問題是債券泡沫。2008年,當金融危機襲來時,債務規模是80萬億美元。而此后,它已經發展到超過100萬億美元。
2)用債券泡沫做抵押的金融衍生品市場,其規模已經超過了555萬億美元。
3)許多大型跨國公司、主權政府,甚至地方政府,都利用衍生品來偽造收入和隱藏債務。沒有人知道這種情況有多嚴重,但鑒于20%的公司CFO都承認,曾經有過財務造假,這個數字規模似乎不可小覷。
4)如今企業的杠桿程度遠高于2007年的水平。正如斯坦利德魯肯米勒( Stanley Druckenmiller)最近所指出的,2007年的企業債券規模為3.5萬億美元。。。。。。今天則高達7萬億美元:這幾乎等同于美國的50%。
5)全球央行目前的杠桿程度,都大于或等于雷曼兄弟當年倒下時的水平。美聯儲的杠桿率為78比1。歐洲央行的杠桿率超過了26比1。而雷曼兄弟當時的杠桿率是30比1.
6)央行不知道如何全身而退。2009年公布的美聯儲會議紀要顯示,當美聯儲的資產負債表達到1.3萬億美元(2009年的情況)時,耶倫對于如何退出深表擔憂。而如今,這一規模已超過了4.5萬億美元。
我們正在走向一個比2008年更為糟糕的危機。全球央行紙上談兵地認為,他們那套理論在金融體系里行得通。然而事實是,他們沒有。他們所做的,只是為下一場更惡劣的危機布置舞臺,然后所有國家都將走向滅亡。
這個過程已經在海外開始了。
2015年1月,瑞士央行(SNB)被歐洲央行的量化寬松政策逼到了墻角,他們提出一個選擇:要么印更多的錢來捍衛瑞士法郎的匯率盯住政策,要么打破這一盯住政策。
瑞士央行選擇了打破匯率盯住制度。僅僅一天,瑞士央行的損失量就達到了該國的10%到15%。不僅如此,瑞士央行還讓瑞士法郎升值。而瑞士GDP的54%都依靠出口。
下一個面臨失控的央行將是中國人民銀行。
隨著中國經濟大幅走軟、和股市泡沫同時破滅,中國的監管曾開始發動攻勢:凍結市場、禁止賣空、逮捕空頭、每天向市場注入數百億美元資金。
盡管如此,中國股市仍在下跌。中國經濟也沒有出現好轉。
事情是,全球面臨的問題正如此之大,以致各國央行已經沒有能力解決一切。我們已經在瑞士和中國身上看到了這一點。在不久的將來,這種情況就會蔓延到其他國家